新专栏介绍
晋公子临《九成宫碑》
从10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书法算起,到今天我已经写了差不多30年。在这30年的时间里,我写得最多的是楷书。
而在我学习过的颜、柳、褚、欧等唐代名家楷书中,下功夫最多的是欧阳询楷书。他的这本《九成宫碑》,我前前后后总共临写了7年之久。创建这个专栏,算是我对过往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一次重要的梳理和总结。
我希望藉着这个机会,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一点经验和体会重新落实到对《九成宫碑》的临帖中去。
通过在这个专栏中对《九成宫碑》的通临与讲解,向喜欢欧楷的朋友们分享一点临写这块唐碑的甘苦之谈。
——晋公子
一、臣
二、魏
写字,哪一种结构思路最稳当?那就是我们把这个字的各个部分拆开来,每一部分都能保持端正、亭匀的姿态。
如果照这样去写“魏”字,写成该是这种:
这个字的左右两部分拆开了看,每一部分都能保持其内在的独立的均衡。组合在一块儿,当然也不丑,只是它就像个中规中矩的人,你不必担心他办事出错儿,但也别指望他能给你带来什么惊喜。
怎样才有惊喜?俗话说, 卞玉京胜向险中求。我们可以尝试打破某一个局部结构的平衡。而把视野放大,在它和其他部分的配合关系中去建立一种新的平衡。
有了这种打破与重建,新的结构将呈现出一种精彩的张力,而这才应该是《九成宫碑》的“魏”字所要表现的。
至于说打破平衡该从哪里下手?从拓片上看,义符“嵬”是一个合理的突破口。
三、徵
从整体的视觉效果来看,“徵”字的要点是突出主笔即下图中的笔画:
只不过,突出主笔,在线留言不是简单地将笔画拉长就能办到的。因为那样做,字形将会变得松散,而欧楷的结字是倾向于紧密的。所以我们只能反过来设法。
为了突出笔画,要刻意收缩“文”的其余笔画,将它们往中宫挤压。这样一来,成败之地将出现在上图中被圈出的这个区域。
在这个靠近中宫的狭小的空间里,将有四个笔画进行复杂的穿插、避让、借位,而这才是能否写好“徵”字的关键:
四、奉
不得不承认,唐楷几乎将书写的法度发展到了极致,哪怕用笔上有一点点的误差,也有可能把一个字的审美感受给全盘破坏掉。
具体到这个“奉”字,那关键的“一点点”就在下图中被圈出的地方:
仔细观察拓片上的字形,最后一捺的起笔要在横画之上微微出头。
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呢?我们不妨反过来看,如果不出头,“奉”字会变成什么样:
最后一捺“不出头”,意味着它的起笔点要从接近中宫的位置微微外移。
这一点移动不但会使结字趋于松散,更致命的是,捺脚的位置会因此更低,整个“奉”字头的重心会因此下移,最后的成字效果会因此变得上身长而下身短。
对比一下出头的写法,我想,上述变化是不难看出的。
— THE END —
文字|晋公子
排版|奶油小肚肚
图片|九成宫碑&晋公子原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