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时,我爱看刘墉的书,尤其是他写给孩子的书信集,超越、肯定、创造三部曲,终日里爱不释手。
以至于不自觉的模仿,字里行间老气横秋,那时候的作文,被语文老师写了评语:文风过于成熟。
我记得其中有篇文章,对我影响颇深。
名字就叫《使人惊艳》,刘墉在书中写了一个小故事,他在机场偶遇一位美女,戴着深色的墨镜,穿着朴素的衣服,在人群中毫不起眼,通过等候已久的记者,确定这个少女并不简单。
后来才知道,是美国的玉女红星布鲁克雷德丝。
当天晚上打开电视的时候,他大吃一惊,屏幕中那个浓眉大眼、青春亮丽的美女,和之前机场上遇到的路人甲是同一个人?
电视里的她,脱胎换骨般,华丽蜕变。
图片
细听新闻内容,才知道布鲁克雪德丝早上躲过记者群,一头冲进旅馆,养足了精神,请专人整理头发、化妆之后,才在旅馆里举行记者会。
她露面的那一刻,没有经历二十个钟头飞行后的憔悴,而是在充分休息与准备之后,展示出了自己最靓丽的一面。
刘墉用这个故事告诉孩子:使人惊艳,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。
在恰当的时间,充分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,让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。
我们在考官培训时,老师也曾反复强调,谨防晕轮效应,不要被靓仔美女亮瞎了眼。
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。
还记得曾在上海走红的那个流浪汉吗?
衣衫褴褛、蓬头垢面,但语出惊人,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的不是生活艰辛,而是《左传》《尚书》,企业治理,各地掌故,如数家珍,因此一炮而红。
他自己解释走红的原因,是因为“现代人书读的少了,所以觉得很稀奇”。
图片
这话未免有些夸张,但毋庸置疑的是,形象和言谈之间的反差,是重要因素。
卞玉京 255, 255);margin-bottom: 15px;line-height: 1.75em;">正是这种反差,造成了惊艳效果。
就像小沈龙在小品中说,导演反复问他:你有啥绝活。
绝活也是造就惊艳效果的核武器。
这些年来,随着公考竞争的日趋激烈,各种面试辅导班大行其道,总体而言,考生的面试水平是提升的,但能让人惊艳的考生越来越少。
流水线式的培训模式,是抹杀个人特色的最好工具。
考场上,内容大同小异、形象千人一面、答案千篇一律的现象屡见不鲜。
在这种情况下,笔试领先者优势明显,需要翻盘者,愈发艰难。
资讯动态 255, 255);margin-bottom: 15px;line-height: 1.75em;">所以,我们不得不逆向思考,如果在考场上,突然出现一股清流,让考官感到惊艳,是否更容易成功?
答案显而易见,但过程很难实现。
图片
惊艳是个技术活,虽然现在所有辅导班都强调反模板,但大多不过是噱头和营销手段。
可能我孤陋寡闻,真正能够做到反模板的机构,截至目前为止,我还没有发现。
所以,保持清醒头脑,不要病急乱投医,被所谓的反模板给套路了。
不妨问问身边参加过那些所谓“反模板”培训的同学,看看他们是否真的学到了什么反模板的东西。
他们的上岸,和反模板无关,更多的是基于笔试成绩的领先以及自身的基础。
而且,一味强调反模板,本身就是个误区。
面试考察的能力多种多种,语言表达、思维逻辑、应急应变等等。
所以,我们要做的并非是反模板,而是使人惊艳。
反模板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,而且是最难的环节。
图片
正确的道路是,扬长避短,把自己的特长和优势,在考场上迸发出来。
如果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,那就在表达上下功夫,让自己的答题更加富有感染力。
如果你的逻辑思维很强,那就尝试把每个题目的答案,做到环环相扣,答案要点之间、要点内部,都展示出你强大的逻辑性。
如果你的记忆力比较强悍,那就多背诵一些经典名句。
如果你没有特长和优势,或者暂时没有发现,那么就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打造。多总结几个案例,总结几句“金句”,学习一些让人惊艳的答题模板,通过反复修改完善,使之成为杀手锏,一旦遇到可以用的题目,就是你表演的时候。
千招会不如一招鲜,打造自己的亮点,才是翻盘的正确途径。
====================